|
被误解的理性文化 打击“伪风水”正本清源
http://www.ggyiye.com 2006/5/26 国广一叶
|
“辩论‘风水’是否是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风水学’是风水学,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可公示化、可重复的,而‘风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环境而构造,讲究因地制宜。” 自本报开通“建筑易学”栏目,众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阐述自己对建筑“易学”以及建筑“风水”的理解。中国建筑文化中心副秘书长徐韶杉在表示了上述观点后称:“‘风水学’就像是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那么我们还要不要水呢?我们其实要做的是,反对两种极限,即将‘风水’神秘化,将科学宗教化。” 风水与易学,一脉相承 徐韶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开宗明义地表示,“风水师”其实不是那些所谓的“江湖大师”,这是被扭曲和误解了。还有一个小小的误解,那就是“风水学”不是“易学”。当然,话虽如此,两者的关系却是紧密相连,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想把两者的区别讲清楚,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实际上,风水之说,在中国有6000多年的历史,比“周易”要早。但“周易”是其集大成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离开了“易文化”,中国一半以上的传统文化都无从解释。当然这其中,“风水”是理论基础,两者是一脉相承的。后来,周易将风水的理念升华成为哲学,对各门学科提供指导。而“风水”,则是一种技术,一种选择的智慧,反映的是中国人的智慧,也是人类居住的智慧,是在观天观地观人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 “把‘风水’从水中拎出来” “将‘风水’一棒子打死,简单的定性,这在最初是基于一种政治需要,特别是五四运动,”徐韶杉说,“当时,那些爱国爱民的学者不断地反思,中国为什么落后?于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出了彻底的否定,而‘风水’则是首当其冲。” 其实,中医曾经的命运与“风水”也算是难兄难弟,但现在中医不同了。“我们应该把‘风水’同样从水中拎出来‘晾一晾’,给它一个比较理性的地位。” 这一点,北京大学环境学院规划系的教授于希贤的观点和徐韶杉的极为相似。于希贤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风水”的基础理论与中医一样,也是我国的阴阳五行学说,而《易经》是其重要基础著作。但中医和“风水”的最终命运却千差万别,中医在解放后得到大力发展,各种中医学院得以兴起,最终快速剔除糟粕成为世界医学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风水”只能在民间暗暗流传,至今仍是精华与糟粕并存,科学与迷信混同,因此时时被人斥之为迷信。 风水与科学,伪命题之争 “辩论‘风水’是否是科学,这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其实,‘风水学’是‘风水学’,科学就是科学。科学是可公示、可重复性的,而风水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环境而构造,讲究因地制宜。”徐韶杉一再表示,“比如一项技术在美国是那样,移植到中国还可能是那样,但风水不是。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时,“风水”不能移植。当然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虽然说辩论“风水”是否是科学是一个伪命题,但其实,“风水学”里面包含很多合理的科学因素。它集天文、地理、建筑为一体,全面探讨建筑布局、空间分割、方位确定,蕴含着东方审美意识,同建筑工程学虽大异其趣,却相得益彰。所以把“风水”认作是迷信,就很冤枉了。人们总喜欢把没有被认知的东西说成是迷信,其实不然。只不过,说“风水”是迷信在中国却支持者甚众,这是一种类似“盖棺论定”的偏见。一提到“风水”,就想到那些所谓的“大师”。那些看了两本书就在那招摇撞骗,为了营生就在那将“风水”拉下了水。这和中国的武术很相似,学了武术打伤了人,你说是武术之过,还是人之过?当然,之所以社会上有他们生存的土壤,其实,是大家对“风水”一知半解所致。之所以被定性为反面词汇,其实只说明‘风水’是被压抑的。揭开建筑风水过分神秘的面纱,将其理性化才是正道。 建筑风水不该是个神秘的东西,这和将科学“宗教化”一样都是要不得的。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科学来解释的,当然这种危害还没有太多的人意识到。 打击“伪风水”,正本清源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不尽相同,它是大一统,讲究“人与环境”的和谐,这和今天和谐社会的提法是相一致的,对现代中国的城镇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种魅力在西方,曾经引发被称之为“文化风暴”的运动,形成“行为环境学”。后来,出口转内销,在中国渐渐被人所认可,开始重新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比如,南京火车站就建设得很美,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一次很好的融合,这其中就有风水学的理念。 当然在民间,很多人将“数术”带到“风水学”里,把市场搞乱了。再加上社会上对“风水”有根深蒂固的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与之相关的一切,其实,“伪风水”也是我们打击的对象。早在1996年,东南大学就在南京高校率先开设了“建筑风水”课:《周易文化基础》公共选修课,其中四讲专门谈风水楼盘。我们现在也通过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网(http//www.cacc.org.cn),还有组织一系列的活动等等,对社会正确引导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肯定其合理的部分,与时俱进去伪存真。
原作者:
来 源:江南时报
共有2309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