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院院长韩玉斌,不久前走马上任担纲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旭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一职,这位曾设计过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成都东方明珠花园、三亚创业大厦和北京农学院的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在接受采访时,对记者抛出的关于建筑师与保障房设计的话题,发出了很多内心的感触和感言。 记得还是2002年,韩玉斌跟中房集团合作完成属于高端项目的长远天地公寓后,对方看中了他们的服务质量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提出请他们设计红庙莲花晴园经济适用房的要求。尽管经济适用房总体不高的造价,决定了设计费的相对低廉,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促使韩玉斌痛快地接下了这桩活儿。 韩玉斌认为,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大设计院,可观的利润固然重要,但如何担当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如何在业界成为领跑者可能更为重要。 一般而言,投资高、地块大的高端项目,可操作的空间也相应会开阔一些,设计人员可以淋漓尽致地挥洒,建筑师的灵感可以得到极大的迸发;相对来说,如果遇到投资少、地块紧张的保障房项目,建筑师的功力就会面临考验。 面对记者对建筑师能否在保障房设计中投入创作激情的怀疑,韩玉斌严肃地说,面对任何作品,建筑师都会百分百投入的,这是职业习惯和职业操守使然。韩玉斌认为,保障房的设计不会像公建设计那样可以让建筑师一楼成名,可以让建筑师津津乐道,其中的社会责任感更强一些。住宅属于一种精打细算的产品,关系到量大面广的百姓需求,每个空间、每寸面积都必须周密设计。尤其是保障房的设计更需要用心,更需要职业操守,更需要花费心力做好做精。虽然保障房的一般建造标准较低,设计取费也相应低些。但设计质量却不能低,非但不能低,反倒应该“粗粮细作”,将有限的投资和土地利用到最佳,这也是对建筑师的挑战。不论是两限房、经济适用房还是廉租房,如果建筑师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花费更多的时间琢磨,在有限的空间和不多的造价中,用较经济的材料设计出舒适、居住成本又不高的户型,在有限的空间里挖掘出更大的使用效率,这种样板示范带动作用与成就感,不是用金钱可以衡量的。 当年韩玉斌接手莲花晴园项目后,通过内部有效的组织,通过对户型和立面的调整,通过对环境的优化,最终在短时间内拿出了令中房集团满意的产品。他们通过日照分析,根据不同层高,考虑到扰动因素,将日照效率提升到最大化。通过单塔和组合塔等多种形式的布局,在小区内留出了一条狭长地块,形成了线性绿带,利用有限的空间提升了小区的绿化环境。 韩玉斌在设计实践中感悟到,一般而言保障房用地偏紧、容积率高,想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较好的效果,规划很重要,规划决定着今后的成败。虽然是保障房,但简单的环境还是应该体现的,而空间环境效果就来源于初期的规划,靠后来的见缝插针是远远不够的。第一个环节夯实了,以后的工作就顺理成章了,而且效果也自然会显现出来。韩玉斌还建议,在保障房建设中一定要坚持标准装修,装修标准不一定高,材料不一定华丽,做到基本满足使用要求就可以。标准装修过程中集中采购带来的价格优势,是一家一户很难做到的。况且二次装修中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的浪费也是不可小觑的。另外,保障房也应尽可能做到节能环保,不能因为投资少而忽略或降低节能环保标准。 韩玉斌认为,小户型的设计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追求过分的完美,针对不同的群体提供的居住空间要有所侧重。比如朝向不一定好,但尽可能地提高面积;面积不一定大,但尽可能布局温馨。 说到近来争论较多的廉租房是舒适还是将就的话题,韩玉斌认为肯定不能将就,因为即使前一个住户经济好转退出了,后边的住户也会源源不断地住进来,即使是短期暂住,也应该求得舒适。韩玉斌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每年大量建造保障房并不合适,政府应该仔细测算一下,究竟每年有多少人需要保障房,同时又有多少人退出保障房。应该尽可能让更多的保障房流通起来,以覆盖更多的困难群体。
原作者:
来 源:中国建设报
共有170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