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装过后,一般都会面临一些维修工作,如墙面的开裂、木工活的弥补、再上漆等等,均属正常。但是,地板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是最令人头疼的。地板铺设面积大,而且往往出现问题时消费者已经入住,家具基本到位,维修起来动静最大,不啻于第二次装修。因此,地板服务的品质是家装品质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市场上,消费者对木地板的购买与铺装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导致对质量的关注,用劲没用到“点儿”上,以致事倍功半。 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尴尬? 案例1 小张的新居入住还不到半年,卧室的木地板就出现了起拱和翘边的情况,这使他郁闷不已。“买地板的时候可没少下工夫,我们两口子转遍了主要的家居城,还通过朋友了解不同品牌的口碑和使用感受,最后才定了这个牌子,可没想到在别人家用得好好的地板,到了我这儿竟然会‘水土不服’。”小张颇为无奈地找到经销商,可对方拿出一堆产品质量合格证书,以产品质量没问题为由拒绝任何赔付。小张自己也奇怪,这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现在的业主越来越成为“专家型”的了,不仅货比三家,更是在投资之前就做足攻略。在焦点房地产网的家装论坛中按关键字“地板”检索,共查询到217972项结果,消费者对地板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大致看去,绝大部分帖子都是比较品牌、比较价格、征询装修方案的,似乎很少有消费者关注地板铺装的过程监控。难道买了大品牌的木地板就万事大吉了吗? 案例2 小赵是一位事事亲力亲为的“装修专家”。铺木地板的时候,小赵自己出了套方案,着实让自己当了一回“工程师”,然而等家具、窗帘全都到位后才发现,地板的铺装方向、过渡方式、花色比对与居室整体风格格格不入,成了一大败笔。 好多装修业主都有这样的体验,等自己成了装修专家,房子装修的遗憾已经摆在那了,只好安慰自己说:“等下回吧!”装修房子成了个折磨人的事儿。 如何才能将地板选购铺装的遗憾消除在装修进程中?如何能让消费者在家装的时候真正地体验做上帝的感觉呢?引导地板业服务专业化的瑞嘉地板总经理袁怡德先生说,“地板本身的质量只是木地板整体品质的一部分,更多的功夫和学问都在整体服务过程中。”舍服务之本而单纯考虑硬件质量,这是当前不少消费者共同存在的消费误区。他建议消费者调整选购木地板供应商的思维模式,来重新定位自己对木地板服务的需求。 三分产品 七分服务 在木地板铺装施工前,每一位瑞嘉地板的客户都会收到一张“温馨提醒卡”。上面注明了铺装地板前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其中包括这样的消费提示:“地面干燥,不返潮;地板安装前十天内,禁止在地面洒水”;“水泥砂浆找平地面后,通风情况下30天后再安装地板”。经过现场核查,小张家地板起拱的“罪魁祸首”确认为地面湿度过大。原来在铺装地板前,小张家的暖气试压漏水,导致地面含水率过高。袁总说,其实这是可以避免的,主要责任在铺装前勘测不严格。如果小张能提前看到这些信息,想必就省去了返工的麻烦。 家装过程中,不同的施工主体之间是紧密的上下游关系,后一个环节的施工质量建立在前一环节的质量保障之上。如果装修队没有提供良好的地面工程质量,瑞嘉的工程人员又该如何处理呢?涉足地板行业近十年之久的瑞嘉,在这方面有着严格的服务流程,以防范施工风险。 袁怡德总经理介绍说:“我们要求地面每米高低差不超过3mm。”此外,对踢脚线高度、门与地面之间预留间隙等细节均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为此,瑞嘉地板的服务人员会在地板施工前7天进行现场勘测,除了检查地面平整度,施工当天的墙面、门套等漆面是否干透以外,水、电路线、墙体及地面结构等都是勘测的目标。“地板铺装需要打钉,不对房间整体结构有清晰的了解就贸然施工,对总体装修来说后患无穷。” 袁总指着一本《瑞嘉地板施工人员管理规范》说,一家优秀的地板供应商应该在不同环境下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地板综合解决方案”。“房屋的朝向、结构以及消费者对房屋使用的需求以及个人的审美偏好,都将影响到木地板的安装铺设。”这本近50页的管理规范规定了瑞嘉地板从前期勘验到安装施工、现场验收以及质量巡检服务多个流程的操作规范,成了一本地板服务“傻瓜书”,让人慨叹铺装地板还有如此多的学问。“三分产品,七分服务”,所言不虚。 不仅如此,“从销售人员、施工人员到巡检等质量控制人员,瑞嘉要求每个环节都要提供专家式服务。”也许消费者对销售员的“过度热情”都有体会,不过在瑞嘉,即使不买,也总能从销售人员口中获得地板采购和铺装服务的专业知识。 换货需要理由吗? “不是质量问题不能更换”,这似乎是公认的行规了。但是在瑞嘉地板的概念中,“质量”是从售前咨询参谋、施工服务到售后回访全过程的“全程质量”。由于安装服务不专业引发的问题都应该由厂商负责。这就彻底禁绝了在消费者和商家、厂家之间围绕木地板质量问题的“扯皮”。自2004年始,瑞嘉更是在国内地板行业率先提出“无理由更换”服务的理念。“瑞嘉卖的是服务,不仅仅是产品。”袁怡德总经理这样总结。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这样,消费者还需要把自己“装修”成一个专家吗?也许,消费者更需要的,是一种聪明的消费心态和具有“专业”水准的选择眼光。
原作者:
来 源:北京娱乐信报
共有2046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