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一贯被视为房地产市场一个技术含量的话题。当能源告急时,建筑节能再次提上日程,相关产业供应链亦将展开各具特色的节能运动。 “最近全国人大正在修改《节能法》,国务院也在准备审议《建筑节能管理条例》,并有望在年内发布一系列的节能奖罚政策规定。”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业委员会会长涂逢祥教授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继建设部先前发布《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后,这是国家首次如此大力度地加强建筑节能的规范与管理。种种迹象表明,房地产行业供应链上正在展开一场前所未有的“绿色”节能革命。 能耗带来商机 建筑能耗的压力不断敲击市场日渐紧张的能源神经。此次政府在建筑节能上的再度发力引发一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节能革命”,以及对“绿色”建材市场的需求。房地产供应链上的种种商机由此衍生。 “建筑能耗已消耗了中国大量的能源。”涂逢祥向记者表示:建筑建造使用过程中的能耗目前约占我国总能耗近30%,此外还有建材能耗。这在能源形势严峻的今天,无疑是房地产发展经历的一种“生长痛”。 当然,节能体现在建筑上有很多,包括房屋外墙的墙体保温、屋顶保温、窗户中空玻璃的运用、布线配电的减耗及室内采暖系统等各个部分。目前,在这方面做得较为出色的项目有国家科技部大楼、锋尚国际公寓以及MOMA国际公寓等。 从1995年至今,国家已制定出各种建筑节能的明确标准,且在不同地区规定有所不同。全国统一标准是50%的建筑节能率,而在北京、天津、大连等地则是65%。 据调查,当前中国约有400亿平方米既有建筑,估计至少有1/3,约130多亿平方米需要进行节能改造,按每平方米改造费用为200元算,仅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就有高达2600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又有数据显示,房地产业每年约有25%的利润在“绿色”供应链上流动。 外资撬动“绿色”市场 目前,中国被世界冠以“世界大工地”的称号。如此巨大的市场,如此耗能的行业,为一些技术先进、低耗高效的企业捷足先登提供了发展空间,自然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的觊觎。 法国最大的电气企业施耐德电气管理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赵国华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要把欧洲低能耗住宅理念带给中国的房地产伙伴。这个世界500强,欧洲50强企业自1979年进入中国,一直在做楼宇自动化技术与节能开发。目前,该公司已与中国2000多家房地产企业建立了业务往来,并与全球20多家知名房地产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房地产业的建筑节能在我们综合业务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我们每年都有相当大的精力与财力进行投入。”已在中国从业多年的赵国华表示。 同样,近日澳大利亚著名环保型节能涂料巨头澳得利已在首批节能试点城市广州正式宣布进军中国“绿色”市场;丹麦丹佛斯已把供暖、水处理等节能概念产品带到全国供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天津;美国欧文斯科宁也把美国公共建筑保温系统带到中国内地;意大利SKEMA(喜凯玛)地板企业也以其强稳定性及高科技含量的网络地板进军中国高端市场……外资纷纷试水投入到这场中国“节能运动”中,这在无疑使建筑节能的“绿色”供应链充满了进口的“洋味”。“建筑节能其实是高端产品市场的体现,外企的进入将有助于这条‘绿色’供应链良性发展。”意大利SKEMA中国总部总经理佟锡刚表示。 节能空白将被填补 目前,中国房地产产业链结构已初步形成,主要是政府、银行、代理机构、设计、施工建设和原产品供应,它们环环相扣,相互作用,其市场专业分工正在兴起。 涂逢祥表示,某些地方普遍地存在着偷工减料等不良现象,一些建筑节能的措施与细节还没做到位,且检查不严,监管不力也为某些惟利是图的开发商们留下“舞弊”的空间。“必须把建筑节能作为国家能源战略和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涂逢祥坦言,“涉及住宅产业的节能管理存在很多制度上的空白。但这种空白将很快被填补。”据他介绍,相关法律法规将在年内出台。 去年建设部推动实施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志着建筑节能工作在民用建筑领域全面铺开。但业内一些开发商认为,推广建筑节能设计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如地形限制、成本风险、消费者喜好等因素,最终可能会使许多高效节能的技术与措施在实施与实践中流产。 “我国现有城乡建筑面积是400多亿平方米,95%左右都是高能耗建筑,一旦我国有了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以及必要的实施资金支持,那么,节能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很好地调动起来。”涂逢祥最后表示。
原作者:
来 源:财经时报
共有1905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