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按标准化菜单打造的全装修房,一边是消费者各不相同的个性化要求——— 不少开发商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全装修菜单,既有不同形式的装修组合,又有不同档次品牌产品的选择。可看似积极的个性化服务背后,却暗藏陷阱。 近日,市消保委和市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精装分会联合发布了本市首次全装修房满意度调研结果:市民对全装修楼盘的平均满意度为71.94分。分析这个不怎么高的分数,发现除了部分因施工质量影响评分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全装修房是因为难以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而失分。 一边是按标准化菜单打造的全装修房,一边是消费者各不相同的个性化要求,全装修房处在众口难调的尴尬中。 要标准还是要个性? “大力推行一次装修到位,打造节能省地型住宅。”自2005年建设部提出推行全装修房的相关政策后,建设全装修房已成为房产市场的大势所趋,正逐步取代原先的毛坯房。按照标准化菜单,全装修房可以实现统一设计、统一采购、统一建设,其省事省钱又环保的特性显而易见。 某装修公司为记者算了笔账,采用批量调拨的方式购买材料,可减少装修总造价的7.5%-10%;设计方案拷贝可使设计成本降低3个百分点;工厂化装修可以减低施工难度,提高工效,装修工程人工费用也可降低3%。此外,全装修还为降低管理成本带来希望,工作面的扩展,运输、物品保管和垃圾清除等费用都可以降低,保守估计也有3%。总而言之,购买全装修房,消费者在装修上可以少花20%左右的钱。此外,由于全装修房具有同时开工、同时完工的特点,消费者在入住后很少会听到邻居渐次装修的声音,从而获得更加舒心的居住环境。 但是,完全认可标准化装修的消费者并不多。市消保委和市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精装分会在进行调研时,听到不少消费者的意见,认为全装修房个性化不突出,房屋分割和管线分布不合理,有的甚至想二次装修。如此一来,不仅违背了全装修房节约的初衷,还会造成更大的浪费。 有关专家表示,必须看到,全装修房之所以能够省下一部分装修费用,其关键在于标准化带来的规模效应。消费者一旦选择全装修房,就应该认可标准化的设计成果。 但对开发商而言也不能无视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在全装修房中,标准化的应该是地板、墙面、橱柜等所谓的硬装潢,其他如窗帘、挂饰、摆设等软装潢完全可以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布置。因此,开发商在提供全装修样板房的时候,最好在标准化的硬装潢中用软装潢打造不同风格,让更多消费者在软装潢中实现个性化。 要毛坯还是要装修? 当开发商与消费者尚未就标准化和个性化问题达成共识时,还有一个问题正逐步出现:哪些房子需要全装修、哪些房子不需要全装修?其间,众口难调已不再局限于一套房子的装修细节。 一般而言,全装修房的装修标准为每平方米千元左右。也就是说,在相同的地段,条件相仿的全装修房每平方米要比毛坯房贵1000元左右。尽管每平方米千元的装修价格尚属中等,但不少消费者认为,自己装修除了个性化色彩更强烈外,还可以通过货比三家或适当降低装修档次来减少装修支出。种种原因之下,相当一部分消费者对全装修房持观望态度。因此,在全装修房没有完全普及之前,开发商更多地只能是揣摩消费者的心理,在毛坯房或全装修房之间做出恰当的比例选择,才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环线内的房屋价格普遍高于环线外,“出得起大价钱就更容易接受全装修房”也就成为不少开发商打造全装修房的指导思想。在全装修房的比例上,环线内高于环线外、大户型高于小户型。据统计,本市内环地段新开发楼盘的全装修比例已超过70%。但真的只有高价房、大户型需要全装修吗?当小户型、自住型住宅越来越受到关注时,全装修的缺位却让部分消费者心存遗憾。对部分消费者进行购房意向的调查显示,很多年轻人偏爱小户型的全装修房。他们表示,由于能力有限,环线外的小户型成为购房的第一选择,但如果是毛坯房,就不得不花费大量精力进行装修。如果选择大户型的全装修房,又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而剩下的,往往是租金高、装修考究的酒店型公寓,同样超过了年轻人的承担能力。 有专家建议在开发全装修楼盘的时候,可以适当考虑一下小户型、低价房的消费需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发商也可以就是否要装修开出菜单,就像由消费者选择装修组合一样,请消费者选择是否需要装修。事实上,如果一个楼盘一半的住宅是毛坯房,另一半住宅是全装修房,同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全装修的规模效应。但对消费者来说,选择的空间就大了许多。 “大而全”有猫腻 不过,在鼓励消费者接受全装修房的同时,也不应忽略开发商打着个性化的幌子欺骗消费者的行为。 例如,所谓全装修房,提倡的是“大而全”的装修效果。大到地板、墙面,小到龙头、开关,全部都该由开发商负责装修完毕。在此过程中,不少开发商为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列出了名目繁多的全装修菜单,既有不同形式的装修组合,又有不同档次品牌产品的选择。 可看似积极的个性化服务背后,却暗藏陷阱。本次对全市全装修房进行调研时发现,知道自己家中地板、墙地砖、内墙涂料品牌的消费者不到调查总数的四分之一。这证明“打闷包”的行为在全装修房中还较为普遍。还有消费者表示,部分房产商明确了装修使用产品的品牌,可当他们真正入住时,才发现实际使用的产品尽管和样板房相同,但因型号不同也造成了两者间质量、价格的巨大差异。可见,装修材料的品牌和型号作为体现个性化的重要载体,必须让消费者全盘掌握,才谈得上个性化选择。 此外,在售后服务上,全装修房能否真正实现“大而全”也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满意度。照理说,全装修房的装修属于房屋的一部分,消费者入住后发生任何问题都应由开发商负责解决。但现在部分全装修楼盘的开发商在消费者表达购买意向后,要求消费者签订两份合同,一是和开发商签订的房屋购买合同,二是和开发商指定装修公司签订的全装修委托合同。这第二份合同表明,消费者买的只是毛坯房,只不过在装修时采用了开发商指定装修公司的全包形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有关装修质量的消费纠纷,就容易产生开发商和装修公司互相推诿的情况。有关专家指出,全装修房的本质在于实现设计、施工、后续服务等各个环节的一体化,割裂房屋建设和装修这两个环节的行为,显然不会得到消费者认可。 事实上,无论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多么强烈,但在装修质量和售后服务上,消费者的要求永远是一致的。面对那么统一的要求,开发商若想争夺市场,就必须寻找到满足消费者要求的统一标准。
原作者:任翀
来 源:解放日报
共有2494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