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把不同风格拼合在一起
http://www.ggyiye.com 2006/3/14 国广一叶
|
您家装修用了多少种材料?家里的家具还是一水儿的木头?墙上的颜色仍然只由涂料变换?色调仍然是一个色系? 如果这些问题您回答的都是yes,那您就大大地传统了。和穿衣服一样,从早期把各种不相干的东西捣鼓到一起的funky到后来的mix&match,混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选择,而几乎成了必须。都说家是最不掩饰的自我表达,也许您家的整体并不混搭,可是局部仍然少不了混色、混材,不然家里的曲调怎么能有高有低、味道又怎么能常变常新呢? 混搭是一种态度。能够中和木头、玻璃、石头、钢铁的硬,调配丝绸、棉花、羊毛、混纺的软,将这些透明的、不透明的,亲和的、冰冷的,高的、低的,胖的、瘦的等等一大堆属性不一样的东西层理分明地摆放和谐了,中间的反复、曲折代表的是一种不妥协又孜孜以求的认真态度。 混搭是一种气质。中式、新中式,古典、新古典,现代、后现代,外加地中海、美式乡村、伊斯兰、欧式等多样的风格,各有各的好,如何把这些曲线、直线、雕花、毛皮、铜钉、烫瓷的属性搭配精妙了,那几乎是成千上万的排列组合,这里面无数的可能性代表的是混搭那种折中而又个性的气质。 3月到了,空气里开始有春的气息,为家换个风貌、小试一把混搭的念头是不是也开始在你的脑子里蠢蠢欲动了?那么,让我们现在就开始吧! 混搭,不意味着混乱。把风格迥异、材料不同的东西放在一起,的确非常考量每个主人的审美和耐心。搭得好了,可以屋随心动;搭得不好,看着可就闹心了。千万不要忘记,混搭不是为了展示不同,它的最高境界恰恰是融合。 客厅:大件配大件,没问题! 客厅是家的名片,主人的爱好、表情、风格在进入客厅的瞬间就让人一目了然。不管是乡村与中式,还是欧式古典与中式清代风格的搭配,抑或是简洁的现代风,在家中最大的空间里都可以选取最典型、最精粹的家具来体现。如果沙发用了现代的,柜子和椅子可以选用中式,茶几可以挑和沙发风格类似的;如果客厅整体都采用中式清代和欧式古典家具搭配就会显得厚重,这时可以在地毯上做些文章,伊斯兰的纤丽色彩和乡村风格也很搭配。总之把握一条原则:风格不一,就在色调和材质上寻求统一;材质色调一致,就在风格搭配上寻求变化。 搭配之道:沙发、茶几、厅柜、桌椅几大件可以分成2~3个部分,大件和大件风格不要重合,就可以碰撞出既变化又和谐的风味来。 必备元素:地毯、沙发、中式家具 卧室:功夫在细节 在空间相对不那么大的卧室里演绎混搭,体量大、颜色重的东西就不宜多放。床是卧室的主角,确定床的风格后,小体量的衣柜、脚凳可以搭配不同的材质和风格,床品和小块地毯、灯具更可以多花些心思,备有不同的花色造型,以便根据季节变化变换心情。 搭配之道:细节出品位,卧室的混搭要有重点,像穿衣用腰带、丝巾、首饰改变整体感觉一样,挂画、灯具、床品都是这样的混搭高手。 必备元素:壁纸、床品、衣柜、灯 洗手间:几件单品就搞定 卫生间空间小、单件少,风格偏于实用,不同风格的单品是进行混搭的不二法门,同时可以着重于材质的多样。如果洗手间采用乡村风格,那么木质的脚踏、仿旧瓷砖、明式搁物架、梳妆镜可以和谐搭配,藤制的衣服篮子和大理石台面也不会太过突兀。最常见的元素是中式台盆、青花彩绘不一而足,和现代、古典的风格都很容易协调。 搭配之道:浴缸、马桶、台盆的材料、造型都非常有限,台盆用石碑底座支撑、浴缸安上围栏是不错的做法,混搭元素宜小、宜少。 必备元素:台盆、栏杆、脚凳 书房:基调一致就OK 这个地方的要求是安静、让人容易放松。从色调来说宜选中性柔和的颜色,家具不宜太繁复雕琢,配饰更需要精当。花朵枝叶造型、大涡卷、浓丽的地毯、窗帘都不适合出现,风格碰撞激烈的混搭更不推荐使用。简练的明式、温暖的乡村、厚重的新古典可以尝试搭配。 搭配之道:同色系和同材质比较安全,变化可以体现在局部,有一两个不同就可以了,重点在打破沉闷。 必备元素:台灯、脚凳、书画,如果是女士书房还可以加上披肩 混搭三忌 一忌主调不明。一个家里要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一定要统一,不能客厅是欧式古典,卧室却变成中国清代的繁复风格,洗手间又采用地中海风格的装修,超过三种以上的风格调和在一起对整体和谐是一大挑战,更何况一些风格本身就是不相容的呢。 二忌色彩太多。混搭的家里一般都比较繁复,东西比较多,家具配饰也少简洁的样式。在色彩的选择上就更要小心,免得整体显乱。在考虑整体风格的时候就需要定下一两个基本色,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添加同色系的家具,配饰则可以选择柔和的对比色以提升亮度,也可以选择中间色显示内敛。 三忌配饰太杂。配饰在混搭家里的使用更要遵循精当的原则。多,未必累赘;少,未必得当。虽然整体面积不是很大,材质色彩也需要拟定1~2种色彩、质地和花纹,比如使用壁纸,那么窗帘、沙发、床品都需要考虑搭配。除非用来专门展示,否则摆件还是和主色调配合比较保险。
原作者:
来 源:精品购物指南
共有2253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
|
|
|
|